三乘菩提概说

第19集

行蕴

由 正纬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三乘菩提概说”。

最近这几个讲次,我们都在跟大家谈五蕴。先来帮大家复习一下五蕴的内涵,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项。色受想行识这五项,之所以希望大家确实掌握,最主要就是因为这五项内涵完全函盖了三界一切的众生我;一切人所会具有的“我”的心行,都全部函盖在这里面。这五个内涵我们前面讲过了色、受、想(已经在前面的三次里讲过了),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我们色身的一切叫色〔编按:此乃简化之说,实则色身仅是色蕴的一部分〕。,就是我们的感受。,就是我们对于境界所生起的认知作用,或者是我们“想做什么”的这种想,或者说我们的思想,这都叫作想。

色、受、想、行、识,除了色之外,其他的受、想、行、识这四项内容,全部都可以划归在所谓的心理的作用。在心理的作用里面,一般大家在看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比较容易能够体会到什么是受、什么是想;最终的差别就只是说,您有没有把这个感受作不正确的认知,或者是您有没有把“想”作不正确的联想,把它当成妄想了,或把“受”跟“想”的任何一件事情,当作是修行上应该要追求的一个真正的目标。如果您能够掌握住“受”跟“想”的意思之后,相信您就不会把它当成是一个真正应该追寻的真实目标了。

除了受跟想一般人容易理解跟掌握之外,接下来说受跟想在层层运作的时候,尚且还有牵涉到所谓的对于境界(每一个境界)状况的了别,这个就是识〔编按:指识阴六识了别的作用〕;并且这个是有根本的(有一个根本的)在作用,才让受跟想得以能够运行。除了识之外,我们若把时间拉长一点,让它在时间上能够得以有连续的一个作用的话,这个部分就叫作行蕴。所以我们今天就要来跟大家讲行蕴。

一般来说,我们以正式的讲法可以说:当我们有境界来的时候,对这个境界生起了心行,然后经过我们内心所谓的审思判断;接下来(审思判断之后),我们的身体就可能会有所行动,或者是我们决定要说什么话等等。像这样子经过心里面的审思判断,然后接下来动身发语,这整个经历的过程最后就是形成了我们所谓的行为。所以,对于行蕴最直接的掌握,就是所谓我们的意念(心行),及身体有什么行动的这些行为〔身行〕,和我们说出了什么样的话(嘴巴说出什么样的话),这样的口方面的行为〔口行〕;这些就是关于行蕴最直接的掌握〔编按:此乃简化之说,实则行蕴应以五位百法之心行予以界定方为精准〕。

其实我们在一般日常生活中,我们说,所有我们一切的行来去止、坐卧睡眠,以及我们吃东西,或者是我们做各式各样的事情(其实我们可以说,在肢体动作方面,凡是有所显现的),都是所谓的行蕴。当然这是说,这些有所显现的部分,是指我们透过色蕴的变化。比方说,我们今天如果决定去走路,从甲地走到乙地,那么在走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们的色蕴(也就是我们的色身),在行走的过程中一直在变化,不管是姿势或是运动的方向等等,一直到整个运动结束为止,这整个过程色蕴都一直在变化;所以像这类型的,我们可以很单纯的就说它是属于行蕴。当然承继我们刚才讲的,行蕴的部分除了谈到了身体—谈到了比方说我们的这个行为、我们说出了什么话之外,其实当然也都会包含所谓意念的流动。所以,如果我们在想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从“想”的念头生起开始,一直到整个想的过程,其实这也都是所谓的意念的行蕴。所以如果我们就概括来讲的话,行蕴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是(当我们掌握了色蕴、当我们掌握了受蕴、当我们掌握了想蕴之后)色蕴、受蕴、想蕴三者在时间上面所连续呈现的一个变化,我们就把它叫作行蕴。

当然就是说,我们谈到了(之前跟大家谈过)之所以要让大家比较能够掌握五蕴,最主要是希望透过五蕴,让大家理解什么是“我”;并且透过“五蕴的每一个蕴都是虚妄不实”这样子的解说,让大家比较能够掌握为什么“我”这件事情其实是很虚妄不实的。一旦“我”这件事情,只要大家能够有正确的见解的话,那么以后在修行求解脱的时候就很容易得力,容易掌握解脱烦恼的关键。所以,当然就是说行蕴这件事情,在今天的讲次里面我们也应该要让大家知道,行蕴为什么它应该是虚妄不实的。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面,首先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说,我们平常在谈(不断在谈)“我”这件事情的时候,大家不妨想想看:关于“我”的这件事情,有哪些部分是我们比较在乎、比较执著的部分呢?所以我们不妨来回想看看。

比方说,很单纯的关于身体的自在。如果大家有经验的话,比如我们的身体在久经束缚之后,一旦能够自在地舒展的话,我们会觉得说:唉呀!那一刻真的是觉得这个自在舒展真是很好!那什么样是久经束缚的状况呢?比方说当我们因为色身不舒服,以至于需要住院的时候,住院中也有些时候我们会因为医生的叮嘱,而需要一直不断地(比方说)平躺在床上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一直平躺着是非常难过的一件事情。而一旦我们身体的健康恢复了,我们可以自在伸展的时候,我相信大家都会感受到说,身体能够这样的行(身体的行蕴)(可能大家都会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又比方说我们常常听到,对于这些身体四肢不方便的一些人,当我们在谈怎样为他们争取福利的时候,我们就会特别谈到说,所谓的能够站起来自己活动的尊严;这个俨然就变成说,能够站起来、能够自己靠着双脚的力量活动,俨然就变成了人(我们说一般人的看法)是不是能够保持自己尊严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这也就是说,一般人对于行蕴这件事情,虽然不见得是用“行蕴”这个佛教的、比较专业的名词来形容;可是,一般人对行蕴这件事情的内涵,却其实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经有一些掌握、有一些期待,甚至有一些坚持在。

又比方从我们刚刚说的意念来讲,我们说行蕴除了身体的这种在一段时间的变化之外,我们的行蕴其实也函盖了所谓的意念,就是当我们在想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个“想的过程”。当然就是说,这件事情或许大家平常没有特别跟行蕴连结在一起,但其实我们只要想想看,一般人也许像我们常常听到的,比如有一些年轻人会说:“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那这个“喜欢,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只要我喜欢!”这件事情就表示着,说这话的人重视的是所谓意念的自在。那个意念就表示说,他在想这件事情的时候,从头到尾,在“心”的行蕴上面,〔自在〕是他很在乎的一件事情,他希望能够保持着在意念这件事情上能够维持完全〔自由〕的行蕴的状态。所以这个其实也就表示,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虽然没有直接用到“行蕴”这个词,可是对于行蕴的内涵往往也都有期待、也都有坚持的。

甚至我们更进一步来看,一般人在行住坐卧中是不是也很在乎行蕴呢?如果我们注意来看的话,我们可以说,在行住坐卧里所展现出的这些自性,或者是跟自性比较有关系的成分,其实都是在行蕴所含摄的范围里面。比方说,我们自身希望能够展现什么样的格调,我们希望自己展现什么样的气质,又或者是说,我们希望能够在适当的场合展现我们自己的权势等等。这格调、气质、权势等这一些事情,其实整个都是因为我们在行住坐卧之间,搭配我们色身的种种形态,所展现出来给他人的感觉;那这些感觉对于我们自己就是坚持这方面的人来讲,其实这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这些关于行住坐卧间的各种行蕴有所坚持,甚至是很执著的缘故。

又譬如有一些人说,他的人生就是要不断地去旅行,在这些旅行之中才会觉得他的人生有意义;这样他隔一段时间就必须要好好的去规划〔下一趟〕旅行。这种透过旅行,然后在其中有所谓的“体验他的人生”,就这件事情来讲,其实也是一种整合性的关于“流动”的体验〔编按:对于身心在时空的流动变化中之整合性的体验〕;那这个对流动的体验,其实也都是在行蕴的范围里面。

所以,我们刚刚透过大家比较能够体会的各种面向来告诉大家,其实行蕴这件事情,大家也许没有特别在使用这个名词,可是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却也常常对行蕴有所执著、有所坚持。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行蕴的本质〕,因为我们希望透过这样的解说,让大家不要把所有修行的目标放在行蕴,不要执著在行蕴上面;所以我们应该回头来看看行蕴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说“行”这件事情,根据它最原始的定义来讲,行蕴本义就是在一段时间里面,不管是身体或是意念有所流动,整个概括来讲,我们都把它叫作行蕴。甚至包含我们的呼吸,其实也都是行蕴的一部分,因为它毕竟也是一段时间里面身行所产生的变化。所以像这一些事情,我们回到它最初的定义来讲,有行蕴就表示,在一段时间内,不管是身体或者意念有所变化;自然地,既然是有所变化的话,我们当然就不能够期待它会是一个恒常真实存在的事情。

并且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来看,比方以我们刚才已经讲过的,关于身体的这些伸展来讲,这是我们很直接就能够体会到的行蕴。可是身体的部分,我们在前面的讲次已经跟大家讲了,身体是色蕴(身体是色蕴的部分,前面也跟大家说过了),而我们身体(色身)的变化,其实是剎那剎那变异不停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比方说)足够精细的思惟,或者是没有很好的定力可以观行,所以我们察觉不到而已。其实我们不妨用另外一个方式来讲: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都会很自然的变老,可是这个变老,绝对不会是在一刻之间就全部完成变老的过程的;它必然是每一天,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中,甚至我们讲剎那剎那之间,逐渐变老的。这就是另外一个方式可以让大家理解“身体其实就是无常变化的”。所以我们说,既然身体是无常变化的话,那么身体的伸展或是活动当然也都是无常变化的。

至于“意念”上来讲更不用说了,因为我们刚才、或者上一个讲次里面,已经反复跟大家解说:我们的意念其实都是剎那剎那在转变的。正因为我们的意念具有这个特性在,也多少造成我们有许许多多的烦恼,这几乎是随时随地都会有一些妄想冒出来的根源。既然意念是如此的话,当然在意念运行的整个〔过程〕、整段时间里面,这个“无常”这件事情当然就一定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说,身体跟意念本身就是无常变化的,甚至是剎那剎那变化的。如果说身体跟意念都是如此,那如果我们把它放大来看,我们说一般人在行住坐卧之间对于那些自性的坚持,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对于自己有什么格调的坚持,对于自己有什么气质的坚持,乃至于说对于我们应该要对什么样的人展现什么样的权威气势这方面的坚持;其实这些坚持的部分、这些坚持的背后,都是所谓我们说的行蕴,因为这里面牵涉到的,就是身体所展现的姿态,跟所谓的在一段时间中所展现的变化,正是所谓的行住坐卧;那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意念形之于外所给他人的综合感觉。所以,关于我们说从行住坐卧的这些自性的层次来讲的话,我们可以很直接地看到了,正因为身体跟意念都是变动无常的,我们所在乎的这些格调、气质、权势,有哪一样不也是无常变化,乃至于剎那剎那地无常变化呢?所以,当我们那么在乎格调啊、气质啊,那么在乎这个权势的时候,我们就势必一定要去面临这些事情它无常变化的本质,也因此我们必然会遭受到许多的苦恼。

所以对于行蕴这件事情来讲,建议大家要能够掌握:行蕴从定义上说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所以关于行蕴所衍生出来,我们在一般世间里面所看到的种种跟行蕴相关的这一切,其实也都是无常变化的;当然这些部分都不会是我们修行时(包括我们以后的无量世)应该要关注、应该要追寻的目标。

甚至我们要进一步来说,我们刚才说的是一般的人,那如果我们是从修行人的立场来看的话,修行人有没有在乎什么样的行蕴呢?其实也一样是有的。比方说,我们说有一种修行的方式,是所谓的“安般念”(或称“安般守意”);这个方式最主要是基于四念处,对于我们的身、受、心、法这四项仔细去观行〔编按: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在修四念处观行的时候,我们加上了观出入息法,对于我们自己的呼吸(呼吸时一呼一吸之间的这些)仔细地观行来达到心的收摄;一方面收摄我们自己的心念,提升我们的定力,并且透过这提升定力的过程,能更加深对四念处的观行;这就是原本所说的安般念或者安般守意这种修行方式的一个要点。但是有许多人因为在练习出入息这些观行的过程中,也难免在这锻炼观行中会去觉照,对于自己的整个色身的存在,或者甚至对于自己的身(身就是色身)、自己的觉受、自己的心识,乃至于跟自己有关的一切法的微妙变化,都能够有比较清楚的观行,这是没有错。可是也有许多的修行人不瞭解,这四念处的观行,它的本质是在透过四念处,让我们真正能够掌握到“我”的虚妄,要从这一点〔编按:了知蕴我虚妄〕开始才有机会能够成就解脱。也就是说,四念处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修到最后是)希望破除我们对于“我”的执取〔错误认取〕,然后从这里才可以让我们一步一步的,从(比方说)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最后能够把一切的烦恼完全灭尽,到达涅槃的境界。这个四念处观修行的一个正确的方式是这样子的。

可是有一些修行人在看到这个安般念(安般守意)的修法之后,反而把刚才所说透过出入息的观行觉照这件事情,把它当成是整个四念处观的全部;所以往往都只是把观出入息(把它)定位在(把这个观行定位在)更能够去掌握我们身体的种种变化,让我们自己在面对世间的种种状况的时候,能够掌握自己的心念,所谓的就是“去拥抱一切的困难、拥抱一切的逆境”这样。如果说修行只有停留在这里的话,我们就说这样子的修行,其实到最后反而是被安般守意或者安般念过程中的行蕴所困住了。因为这样子的过程没有办法〔让人解脱〕,如果没有真的按照四念处正确的修法,真正达到去除我见跟我执的境界,而只是把这个出入息的观行,当作我们平常在日常生活中怎么样适当地培养基础的定力,让我们不要心随境转的这个状况的话,我们要说,这个是离解脱还有一段距离的。所以提醒大家:如果修行只是修到这样子的话,那其实离解脱还有一段距离,不要被这样子的一个行蕴所限制住了。

当然,除了这些行蕴之外,还有更多稀奇的、光怪陆离的行蕴,比方说,从印度性力派双身法所延伸,伪托修行的目的,然后进行男女合修的这些事情,希望透过这种合修能够达到修行上什么样的境界。我们要说,这个也都是具足展现出因为对于修行有不正确的妄想,所以就被这个行蕴给困住了;他们的症结就在于不瞭解什么境界是真正的解脱。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介绍行蕴的内容。下一次再接着跟大家讲“识蕴”。

阿弥陀佛!


浏览量 1587次

目录《三乘菩提概说》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