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

第41集

“法师”的真义(三)

由 正源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视频弘法节目。我们继续来阐释 平实导师演绎的《妙法莲华经》〈法师品〉。

在前面两集节目,我们依 导师在引述 释迦世尊在《阿含经》中所定义声闻法“法师”的圣教,已能理解 如来是以“为人说法之师”,以及所说法义契合解脱道的“三法印”,来界定声闻法中“法师”的角色和资格。我们也进一步说明了二乘解脱道的“三法印”与大乘佛菩提道的“实相印”,完全没有冲突,而且彼此关系极为密切;否定大乘实相印的人,绝对不可能成就二乘三法印;而声称证得大乘实相印,但所证却违背二乘三法印的人,必定是连我见都没有断的异生凡夫。

这也证明了,为人演说大乘法,并且所说法义同时契合解脱道“三法印”和佛菩提道“实相印”,才能称为大乘法中的“法师”。平实导师开示说:【实相是说诸法的根源,一切有情的各类五阴世间,乃至山河大地、诸天等器世间都从这个实相来;证得这一个能出生一切法的心,就是证得实相法界;然后来现前观察一切法都从这个实相法界中直接出生、间接出生、辗转出生,无一不从这个实相法界而生,如是验证了,才能叫作“实相印”。】(《法华经讲义》第三辑,正智出版社,页79。)也就是说,实相印所印定的实相,已含摄现象界的一切诸法,并且把现象法界所有五阴等一切法摄归于真如心如来藏这唯一实相来说。简单说,实相印含摄了三法印;因为三法印最多仅含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而实相印除了含括解脱道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之外,更含括了佛菩提道的世出世间法。因此,我们可以更直接地说:大乘法中的“法师”,所说法义就必须要契合“实相印”。所以,世尊在《法华经》中只说:【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妙法莲华经》卷1)而不说三法印。

平实导师在《讲义》中也开示说:【那么,在大乘法中什么人是法师?要能够为人家正确演说解脱道,同时也要能够为人家演说如来藏常住不坏,是一切法的根本,还要能够为人家解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妙理,并且要能够为人家演说成佛之道总共五十二个阶位,应该如何走好这条成佛之路。没有实证是没有关系的,至少要能够依照 世尊的圣教这样为人演说,才是大乘法中的法师。】然而,导师紧接着又说:【可是,《法华经》里面这个〈法师品〉所定义的法师又有些不一样了,这里所定义的法师是指 佛陀入灭后,能够为人家解说《法华经》的人,才是《法华经》中所说的法师。】(《法华经讲义》第九辑,正智出版社,页64。)

我们就根据经中 世尊开示的圣教,以及 平实导师所演绎经文真义,归纳出几点 如来在《法华经》中定义“法师”的条件。第一点,是“闻《法华经》,生随喜心”。经文中说:【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及【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妙法莲华经》卷4)就是说,不论在佛前听闻 如来亲说《妙法华经》,或者在 如来示现灭度后,听闻其他人演述《妙法华经》;乃至只听到其中一偈或一句,就生起欢喜心、随喜心,所谓:【随他修习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为随喜。】(《大明三藏法数》卷17)而听闻《法华经》,能够在心中生起一念随喜的人,如来就为他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就是授记他将来一定成佛;这诚然是“随喜,能得一切圣财”!

弥勒菩萨在根本论《瑜伽师地论》中开示说:【一切法中无有我性,名诸法印。即此法印随论道理法王所造,于诸圣身不为恼害,随喜能得一切圣财,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广大险难长道,是故亦名众圣法印。】(《瑜伽师地论》卷87)意思是说:世尊法王所宣演的圣教,是阐明“一切法中都不存在众生所认知‘我’的我性”,这是契印诸法的法印。依这 一如来阐扬的法印,所论述的正确道理,是与三乘圣者所修所证功德毫无冲突矛盾,而不会有所恼害;甚至对于这法印,心中生起欢喜、随喜,那就能获得信、戒、惭、愧、闻、舍、慧等能够快速增进道业的圣财。借由这些圣财,学人就能自然吉祥安隐,超越险难,度过广大的生死长道;所以,这法印也可说是契印三乘菩提一切圣众的法印。

既然这法印是契合三乘菩提一切圣众所修所证,没有丝毫矛盾冲突,不会令圣众生起烦恼和恐怖害怕;那么,根据我们前面两集节目中,探讨二乘解脱道“三法印”和大乘佛菩提道“实相印”间的关系所得到的结论,可以确知 弥勒菩萨在这里所说的法印,正是含括二乘解脱道三法印的大乘菩提实相印。而 如来在《法华经》也开示说:【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妙法莲华经》卷5)因为随喜的前提必定是心中信受,不生疑,更不会毁谤、抵制;如果听闻《法华经》不能随喜,就表示对于 如来在经中所阐明的“实相印”未得“深信解”,这样的人又怎能成为《法华经》所说的“法师”呢?

为什么这“一念随喜”是 如来在《法华经》中定义“法师”的首要条件?对此,平实导师在《法华经讲义》中有详细的论述,导师说:【只要对《法华经》有欢喜心,相信每一个人只要愿意修学佛法,将来是可以成佛的。有这个欢喜心的时候,就表示佛菩提种子已经种进他的心田去了;当他心中有这样的种子,即使未来世他成为阿罗汉,只要一听到佛菩提,或者一听到《法华经》,或者一听到大乘经,他就不会决定要入涅槃;这个佛菩提种子,终究是会发芽生长,乃至最后成为佛菩提道的大树。所以,他们一定不会像定性声闻一样入无余涅槃,因此 佛陀就可以作这个理上的授记。这就是说,只要他对《法华经》一念随喜,他的菩萨种性就发起了。】(《法华经讲义》第九辑,正智出版社,页66。)

说到这里,就得先对《法华经》的义趣与“菩萨种性”间的关系有所了解。由于《法华经》的意旨,正是 平实导师共二十五辑《法华经讲义》巨著所要阐明的;也正是正觉教团“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系列弘法视频中,亲教师们所要进一步演绎说明的。而“菩萨种性”也已经在多集“三乘菩提”弘法视频中,由多位亲教师详细论述。以下,我们仅简要的提出《法华经》的主旨,然后就祂与发起菩萨种性间的关系,略加探讨。

释迦世尊降生人间,示现八相成道,成佛后为众生说法,应众生根器及因缘差别,将唯一佛乘方便施设为三转法轮之三乘菩提;最后还要施设“圆教”之法,把一切成佛之道收摄圆满。这个圆教又叫作“终教”,就是最后终了而圆满全部教法的意思;这时 如来依序讲了《无量义经》《法华经》《涅槃经》。因为三乘菩提其实只是方便施设,最后回归万法的根源,告诉大家成佛最重要的内涵,就是成佛之所凭借的是真如心第八识;这时就要讲《无量义经》,以如来藏一法含摄无量义,最后才讲《妙法莲华经》,就是以“此经”如来藏心总摄一切佛法。所以,《法华经》的主旨正是“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集大乘佛菩提之大成。

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自序,开宗明义就说:【大乘佛法胜妙极胜妙,深奥极深奥,广大极广大,富丽极富丽,谓此唯一佛乘妙法,意识思惟研究之所不解,非意识境界故,佛说为不可思议之大乘解脱境界,名为大乘菩提一切种智,函盖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然而此等极胜妙乃至极富丽之佛果境界,要从因地之大乘真见道始证,次第进修方得。……大乘真见道之实证,即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能现观其真实而如如之自性,名为证真如;此际始生根本无分别智,同时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法华经讲义》第一辑,正智出版社,〈自序〉页1-2。)也就是说,《法华经》所阐明的是不可思议的佛果智慧与境界;而这不可思议的智慧、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 佛的所知所见——第八识真如。如来希望弟子证悟而进入的境界就是真如的境界,但是不能明讲,只能烘云托月来讲;然后,又由这真如扩而大之讲到三世诸佛、十方佛世界,显示佛法之广大与庄严;让众生了解,只要欢喜信受修学,终可成佛。所以这真的是一部极为胜妙的经典。

可是,欢喜信受这不可思议的诸佛智慧与境界,毕竟不是小根小器之人可得承担;看看舍利弗尊者三请之后,如来终于答应要宣演《妙法华经》,当场就有“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退席,就可见一斑!这些人当然不会于《妙法华经》,心中生起一念欢喜、随喜。而留下来“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的其余四众弟子,则是因为善根因缘发起了“菩萨种性”的缘故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菩萨种性尊贵”!为相较之下,人天善法以及二乘菩提都不足以为贵,菩萨才是最尊贵的;而菩萨之所以尊贵,是由于种性使然。这就涉及菩萨种性内涵的问题。“菩萨种性”又称为“菩萨性”,是指大乘菩萨所具有的特质、特性,它如同种子一般,眠藏在每一个菩萨的第八识如来藏之中,并且在菩萨的一切事行中恒时现行。如《优婆塞戒经》中圣教说:【求大智慧故名菩萨;欲知一切法真实故,大庄严故,心坚固故,多度众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萨修行大乘。】(《优婆塞戒经》卷1)就是说,菩萨是要求大智慧,要求证一切法的真实相。法界实相心的亲证可以使菩萨产生无量无边的智慧,以这无量深广的智慧来利益一切有情,就是大庄严,求这种大庄严的人就是菩萨。菩萨总是有很多众生缘,发愿要不惜身命度很多、很多的众生,这才叫作菩萨。成就这样的真实智慧与庄严境界,不正是 如来在《法华经》中所阐明的胜妙、乃至富丽的境界吗?这就是《法华经》的义趣所在。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也对菩萨修行大乘有详细的阐述,菩萨说:【有五种大乘:一、种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最初发心,悲愍有情,波罗蜜多,摄众生事,自他相续成熟。】(《瑜伽师地论》卷13)意思是说,修学大乘法的菩萨具有五种特性:第一是种子,当学人最初发心修学大乘佛菩提道时,就种下一分大乘法种,就是具有一分菩萨种性,成为一位初发心的菩萨;这也说明菩萨种性不是本有的,而是必须有善业因缘,才能种下这大乘法种。第二是趣入,当初发心的大乘菩萨生起对有情众生的悲愍心,想要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这时他就进一步趣入了大乘佛菩提菩萨道。第三是次第,是说趣入佛菩提菩萨道后,就应该跟随真善知识修学菩萨六度,次第到达解脱的彼岸。第四是正行,就是大乘菩萨要以生生世世不断摄受众生的种种事行,作为修习菩萨道的正行。第五正行果,菩萨种种行业的果报,就是令自己和有情众生相续成熟,各各终能成就究竟佛道。

由这段 弥勒菩萨的开示可知︰菩萨发心修习大乘,誓愿世世常行菩萨道,正确的行门以及所要获致的业果,都不离有情众生。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三大无量数劫的菩萨行愿,都是因为悲愍长劫沉溺于生死大苦海的众生,都是为了要救度这无量无边的苦难众生。“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深深信解,发起了菩萨种性,坚固地求《法华经》中阐明的大乘实相智慧,并且不舍身命救度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不可思议的广大庄严境界,毕竟需要经历长劫坚苦卓绝的菩萨行业,这是极其不容易!难怪 如来要为他授记将来一定成佛!

这集探究《法华经》中所说“法师”的首要条件——“闻《法华经》,心生随喜”,就先解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浏览量 74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