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三)

第33集

〈从地踊出品〉概说(三)

由 正莉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视频弘法节目,今天继续跟大家介绍〈从地踊出品〉概说;今天要从平实导师的《法华经讲义》第十五辑第1页讲起,概略介绍禅定。

禅定是讲四禅八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加上四空定,也就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禅定的修行先要修证未到地定,每个禅定前面都有一个中间禅,叫作“未到地定”。地就是“境界”的意思,“未到地定”就是还未到达那个境界的定。例如初禅前的未到地定,二禅前的未到地定,乃至四禅前的未到地定,都是未到地定。可是无色界相应的四空定的定境之前,就没有未到地定。

禅定的实证,得要先修得深厚的未到地定;修得未到地定之后才能修得初禅。未到地定要怎么修呢?当然得要用方法。这个方法有的人因为贪欲特重,必须从九想的“不净观”来除掉烦恼;有的人则是因为瞋心很重,必须修“慈心观”,烦恼就不会再生起,心就容易得定;有的人因为心中很掉散,攀缘非常重,妄想一大堆,心定不下来,就要修“数息观”;有的人则是愚痴,放不下烦恼,就要修“因缘观”来对治烦恼。用对治的方法,把烦恼先对治下来,虽然没有断三缚结,但至少先对治下来,心可以定下来。心定下来之后,接着就是继续保持不攀缘的状态,让意识觉知心住于不摇动的境界之中,也就是住于离念灵知的境界里面,就是修定。所以如果有人认为证得离念灵知就是开悟,那其实是“以定为禅”,错将禅定当作是禅宗的般若禅!正觉同修会则是运用“念佛观”,以《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忆佛念佛行门,教导学人锻炼动中定力,由净入禅,建立一心不乱的参禅功夫与正知见,以及培植次法的福德资粮、修除烦恼,于因缘成熟时一念慧相应,得以明心证真如。

话说回来,每天静坐,让心保持不动、不起语言文字妄想;用不同的对治方法,看自己需要哪一种方法,就选用可以对治的方法来对治,让自己制心一境而不移动,不再生起语言文字妄想。时间渐渐久了以后,就会进入未到地定中,也就是一念不生的境界,不断地继续安住。

有的人因为往世的善根,所以在修未到地定的过程中—未到地定还未发起之前,会先产生“欲界定”。当行者有了欲界定的时候,就会开始喜欢打坐,每次一坐下来都不必用力,身体就很安定地坐住。以前要用腰力保持住,当欲界定发起的时候就不必用力;即使坐的时候弯腰驼背也没关系,反正就是自然的安住了。欲界定的发起不能空口白话,得要有那个实质。有关禅定的证境内涵,有兴趣的菩萨可以请阅平实导师著作《法华经讲义》第十五辑〈从地踊出品〉,里面有详实的说明。

欲界定发起的时候,就好像有一层薄膜,把行者很稳定地巩固着不会摇动,这时候行者不会生起粗的语言妄念,这就是欲界定的发起;这表示说,行者舍报后有资格往生欲界天。因为善根足够、福德足够,才会发起欲界定,将来可以往生到欲界天。接着继续修,过个几天,也许一两个月,那个状况就会消失,不去执著它,只是一念不生地安住下去,安住到最后也忘了自己一念不生,也忘了自己存在,然后渐渐的外面声音没听到;等行者听到声音的时候,可能是一个钟头、两个钟头出定以后的事。像这样的未到地定就算是很深厚了。浅的未到地定,至少也要一念不生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不生起语言文字,那才叫作未到地定。无相念佛功夫好的人,就是动中的未到地定,算是一般性的动中未到地定,有一般的功夫了。如果无相念佛功夫很深,坐久了就会离开五尘,就是深未到地定;但是这只是未到地定,还不能称为初禅,因为还没有初禅善根发。

凭着未到地定的功夫,一心想要努力精进提升道业,在人间或欲界天的五欲已经不想要,不是只有意识觉知心不想要,而是意根真的不想要。不管是欲界天的五欲或是人间五欲都不想要,然后已经心得决定,决定力产生了,再过一段时间初禅就会自动发起。如果没有把欲界爱—财色名食睡—舍弃,或者身与口舍弃了,可是心中不得决定,意根层面还有爱乐,每天在那边坐等初禅也是等不到。所以修初禅不是在练腿功,而是先要把欲界定修成之后,接着要在境界上离开欲界爱,进入深的未到地定中;这样深心离开欲界爱之后,以深未到地定为依凭,初禅就会自动发起。也就是说,初禅不是打坐来的,而是证得未到地定以后,下定决心远离欲界爱而证得的。

初禅发起的时节有种种的不同:也许正在打坐中,也许正在慢慢走路中,也许正在读书,或闲着没事坐在椅子上继续保持定心,然后就突然发起初禅。初禅善根发有三种不同状况,随着各人的心性以及定力的差别,各不相同。第一种善根发是由上而发,由上而发的善根发大部分会退失,很难能够遍身具足,原因是对于欲界的男女欲贪还没有完全断除。第二种善根发是由下而发,由下而发的善根发,大部分只要有继续在离欲上面用心,有继续在未到地定上面用心,这一种善根发渐渐会圆满具足;可能要两三个月,也可能要半年或一两年不等,最后会全身都具足。所以说“由上而发者多退,由下而发者多进”。第三种善根发是刹那间遍身发,也就是一刹那就遍身发起初禅;这种情况最胜妙,因为这时候色界天身发起,也会附带着出现天眼,可以用天眼照见自己的身体里面没有五脏六腑,因为里面“如云如雾”,皮肤好像保鲜膜一样,每一个毛细孔都有乐触,这就是初禅遍身发的概略情况。

所以已经证得初禅的人,不会再想什么世间法,那些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的事绝对不会想,因为已经离欲界爱。而四禅八定具足的人,只要听闻真善知识说法,断了我见,立刻可以证得俱解脱果,成为俱解脱阿罗汉。

此外,三地即将满心的菩萨,不会想要证灭尽定,他能成就俱解脱果而不取证,留惑润生,所以四禅八定修完之后,接着就开始修四无量心,也就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这时候四无量心就容易修了,因为初禅具足圆满,就容易修慈无量心;二禅具足圆满,就容易修悲无量心;三禅具足圆满,就容易修喜无量心,也是因为这时候是身心俱乐;到第四禅时一切境界俱舍,一切念清净,因此可以迅速修得舍无量心。

四禅八定的境界都是跟意识相应,而第八识如来藏不跟禅定境界相应。所以如果没有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纵然四禅八定不论修得怎么好,全部都是意识境界,不能妄言开悟。再说禅定的实证有次第性,没有未到地定不能证得初禅,没有初禅不能证得二禅,没有三禅不能证得四禅。

那为什么菩萨也要修证世间禅定呢?因为世间禅定虽然是共于外道,是世间定,可是菩萨将来是要成佛的,因地菩萨位中也是要摄受众生;如果菩萨自己在世间禅定的证量比众生差,就无法摄受一切众生。况且世间禅定的具足,也是无生法忍中应该具备的修证,也可以借四禅八定的具足来生起五神通,再借无生法忍来深观三界的法界相,所以菩萨也得要修证四禅八定,那就看应该在什么时候来修证。在佛菩提道的修学次第中,这是放在三地即将满心前的阶段才须要具足修证四禅八定。

另外一个原因是菩萨将来成佛时,也是要凭借第四禅的定力来成佛;将来示现入涅槃的时候,也是要在第四禅中来示现入涅槃,所以得要修证第四禅。

第三个原因是三地后的实证,虽然都是无生法忍,却要依第四禅的定力作基础才能完成。所以菩萨在三地满心前,也得要证得第四禅,还得要修四空定、五神通,才能发起三昧乐意生身,否则无法圆满三地心、进不了第四地。所以证得四禅是佛菩提道中迟早必修的,可是因为在三地满心前不光是这样,还有许多道业要先实证才行。因为禅定修学的目的,只是为了佛菩提道的进一步修证,是进一步修证佛菩提道的工具。就像〈从地踊出品〉所说,于娑婆世界下方虚空中安住的菩萨摩诃萨们,他们要安住在那个地方,就得要具足四禅八定以及五神通的实证,否则也无法安住在那里。

时间的关系,这一集讲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福慧增长、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


浏览量 12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三)》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