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文化千年路

第7集

《玄奘文化千年路》第七集

正觉教育基金会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公元651年, 玄奘大师为了奠定中国大乘佛法文化的根基,除了夜以继日译经和讲经外,同时应四州的刺史们的请求,授予弟子们行持大乘法的规矩轨范。公元656年,又接受了德业寺数百位比丘尼众的请求,传授她们大乘行持的轨范。佛经说,圣者现前所授予的大乘法轨范,具备了上品功德,而 玄奘大师正是这样的一代大师,若有因缘遇到圣者应世时,应该如诸州刺史一样,前往请求受持大乘轨范,上品功德不可思议。

玄奘大师译完二乘论典《大毘婆沙论》后,有一位名为法宝的僧人,针对其中的一处义理提出质疑, 玄奘大师便在不删减原文的情况下,加上十六字,令其义理更加圆满,来遮止尚未如实理解者的质难口业。

这是 玄奘大师在翻译经论的过程中,唯一因为弟子强烈质疑论典义理不周,而被迫补充文字的记录。至于所译的经典就没有这种情形,因为经和论不同,佛经是 佛陀所说,本来就圆满无碍。法宝后来从 大师所写的《成唯识论》中知道 大师不可思议的证量,更加敬重 大师,后来也成为 玄奘大师门下杰出的弟子。

翻开中国佛法经论的翻译史,最初是逐字逐句按照梵文直译,文句艰涩,难以诵读。真正大幅度开展意译是从鸠摩罗什开始,然而其风格奔放不拘,又依国人喜好而精简文句,是其缺憾。

这翻译的困局到了 玄奘大师出现以后,才算是完全的改观。 玄奘大师并不是直译,也不是意译, 大师娴熟于梵文以及中文,又亲自到了印度披阅诸经来勘定真义,因此作出的翻译是文质相符,近代学者章太炎、还有季羡林等人都非常地赞叹。 大师在翻译上的品质以及数量都可说是中国佛学史上的极致。

若以二乘的《俱舍论》来说,近代学者在比对梵文之后,对于 玄奘大师精准的逻辑和翻译技巧都非常地赞叹。因为 大师不仅呈现了梵文的原貌,并且将梵文复杂的语法以中文独特的方式呈现,弥补了汉语和梵文在语法上的巨大差异,从这里就可以充分看出, 玄奘大师的翻译技巧是如何的精湛了。

玄奘大师六十岁时,打算翻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但考量在京师杂事繁多,无法专心译事,因而思索将译场迁离京城。

玄奘大师译事非常严谨,所订定的译经进度如果白天因为有事而耽搁了,当晚就兼程赶工,他个人又有礼佛晚课的习惯,晚上十一点才就寝,等到凌晨三点他就赶快起身,准备当日要翻译的内容。如是天天劳累,以至于当年于高山雪岭上所受的风寒就复发了,几乎导致不治。

玄奘大师曾经上表,建请将译场迁到少林寺,免除京师杂务,专心译事,但不为太宗和高宗两位皇帝允可。六十岁时再次上表,谓自己年岁已高,色身违和,建请废除助译僧,允准他带一、两位弟子到就近的玉华寺,偶尔译些小经,度过馀生。这次终于打动了高宗,同意将译场迁移到玉华寺。当时有一位福生法师带了经论来到中国,朝廷命他将经论置放在慈恩寺,次年他被差遣离开了中国,经过多年后他回来时,译场早就从大慈恩寺迁移到玉华寺,他的经论因无人打理而被弃置,后来他勉强翻译了三部经。

福生法师就是那提三藏,他的见解与 玄奘大师并不相同而抵触了 佛说,他带来的经论之中,有的属于外道典籍,或是干脆就不承认有第八识的凡夫他们的六识论著作。道宣律师不察于此,却在《续高僧传》中,来主张福生可以解第一义。不过我们检验了一部福生的译著,他将忍受虫子流窜的行为当做是忍辱波罗蜜,这实在是一个将第一义变成了凡夫意识心的相应境界。

在《宋高僧传》中,也误说法藏法师曾参与 玄奘大师译场之事,却有和 玄奘大师意见相左的情形,而事实上根据唐朝崔致远所述, 大师迁化多年之后,法藏法师仍尚未出家,怎么可能有在译场担任助译僧的情形?可见史料不可尽信之一般。

在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之前, 玄奘大师以极短的时间对众宣讲十卷的《成唯识论》钜作。

当年 世亲大师在印度写出了《唯识三十颂》,共有二十八家来加以注释,其中又以十大唯识论师的注释最受到世人瞩目。本来 大师是决定要将十部注释都分别加以译出,不过弟子窥基他却觉得这样不妥,他不惜以退出译事来强烈建议。于是 大师最后提出自己在印度所造的《成唯识论》,并译成中文,此乃採撷十大论师的观点,再加上自己抉择慧所成。

护法大士是十大唯识论师中最杰出的,但是 玄奘大师并没有单独译出 护法大士的作品,这是因为在《成唯识论》中,大多已经阐释了 护法大士所说,而 玄奘大师对于 护法大士在论中的部分主张也作了必要的更动,从这里就可以看出 玄奘大师的抉择慧是如何地难以思议了。

虽然 玄奘大师谦称《成唯识论》是翻译各家之论揉合而成,但实际上是 玄奘大师以其抉择慧呕心沥血的著作。

玄奘大师先指出了唯识论师们的各别错谬的地方,然后再举说诸法唯识的正理。当时弟子窥基认为这样不妥,指名道姓会破坏大众之间的和谐,于是他干脆就建议说,不如用“有义”一词来模糊带过好了,因此最后完成的这部论的“有义”大多都是错的,最后一处有义方是 大师的正说。然而 玄奘接受这样建议的结果,就导致了中国学人还是不知道十大论师们到底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偏差的,信受其中凡夫论师的人,他们就依然故我。

后来窥基大师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撰写了《成唯识论述记》,一一指出邪见主张者的姓名,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安慧论师。

安慧论师对于唯识的道理其实并不明白,才会将阿赖耶识认作是生灭心,不知道执取六识法就是落在常见中,又因为否定第八识,而同时也落于断见之中。更为了维护自己的见解,对于识与根产生种种错乱的说法,也就成为 玄奘大师在《八识规矩颂》中所评论“难分识与根的愚者”。在现存的许多资料中,都可以佐证安慧落在意识境界中,严重曲解法义,像这样的凡夫论师也有无智凡夫追随,实在令人哀悯慨叹啊!

《成唯识论》不但评议了十大论师的正讹,也阐明了佛道上修行的次第,以及各修证阶位的种种重要现观。

佛道的修行,最主要的是要亲证实相,然后转依这个实相心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再继续来进修,才能够次第得见这个十种现观。这十种现观是什么呢?是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如乾闼婆城等十个阶位相应的现观, 大师当年写了九个,后来翻译《大般若经》时,知悉经文说了十个,但已经无暇更动《成唯识论》了。

玄奘大师由于谦逊己德的缘故,不曾明说这其中的许多现观,其实是他自己所实际观察到的。但是弟子窥基记载 大师的开示说,这些现观不是在最初明心时就可以知道,比如你要知道前八种现观,至少必须五地满心位才能了解,从这里我们就知道, 玄奘大师的证量是如何地不可思议了。

当时中国佛法文化上,之所以没有人提出这种现观证量的说法,是因为大多数人连我见都还无法断除,自然无法明心,遑论继续进修而发起现观。此外 玄奘大师在《成唯识论》中,也针对主张细意识不生灭的邪见,进行了辨正。

有人不相信八识正理,主张第七识和第八识是由意识细分出来的细意识和极细意识,这样的说法等于是间接否定了第八识。 玄奘大师在《成唯识论》中,说明意识与第八识的体性和运行相貌各不相同:意识善能分别,行相明显,不断生灭变异,夜夜眠熟时断灭;而第八识则是离见闻觉知,恒常、不生不灭,行相幽隐难见。因此如果主张意识中存在第八识,就等同主张生灭法能产生不生灭法,这怎么会合乎道理呢?

又有专作学术考证的极多学人,找不到大乘佛法在 佛灭后五百年之间广泛流传的事相,便主张大乘佛法不是 佛陀亲口所说,造成严重的误解。 玄奘大师在《成唯识论》中,举出了大乘法是 佛陀亲口宣说的论述。

大乘学人依 如来嘱咐,不于 佛灭五百年间广传流布大乘佛法,而明心证真之法始于 佛陀拈花传与 摩诃迦叶,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既然学人私下传法都是以心印心,都是以第八识直接印证,如此不立文字,如何会有事相上种种证据,来被现代的学术来考据发掘呢?

大乘佛法在 佛灭五百年以后,由于二乘阿罗汉渐次消失,使得二乘解脱道不复兴盛,大乘法终于可以重新开展: 马鸣大师以《大乘起信论》开启先河,接著由 龙树及 提婆大师宣演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再由 无著与 世亲大师阐明第八识正理,前后绍承发显 弥勒大士的大论,最后由 护法大士条分缕析唯识正理,总结了第一次大乘佛法复兴运动。每一阶段都是以第八识如来藏贯串始末,这样跨越五百多年间,次第分明不曾间断。

不了解佛法浩瀚深妙与大乘传法脉络者,就会产生大乘是后来声闻部派的僧人所创造的邪见,不知大乘法以及二乘法的实证智慧,都是以第八识如来藏为核心而开演。不懂也不证大乘法的声闻部派的学人,不可能发展或演变出大乘佛法来。在《成唯识论》中, 玄奘大师也清楚论述了第八识必然存在的道理。

依照佛法,意识是因缘所生法,生灭变异。每个人在死后如果重新再出生,他意识可是全新的,并非是前一世延续过来的,等到下一世意识,祂也不是这一世意识可以延续过去的。不论怎么看,三世之中每一世的意识都只能存在一世,如果没有大乘法所说的第八识来作为依止,如何能够再投胎出生呢?如果没有第八识执持业种来贯穿每一世,如何能酬偿前世造业的因果,以及延续前世的修行?所以我们说大乘是 佛陀亲口宣说的,这是非常清楚明白的正理。

公元660年, 玄奘大师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公元663年译毕。这部经的应世,让中国学人对于 佛陀第二转法轮所传的佛法再也没有疑虑。 玄奘大师后来又继续《大宝积经》的翻译,但只勉强译了几行就收起了经本。“这部经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样,卷帙浩繁,玄奘体力已经无法承担,自知大限将至,我现在要去向 佛礼拜告别。”

公元664年,六十五岁的 玄奘大师在玉华寺迁化,弟子们哀痛莫名,遵照嘱咐以草席裹身发送,前来送丧的有一百多万人, 玄奘大师德行的感召如是。

玄奘大师生前嘱咐,不得替他来制作碑铭流传于世间,弟子又不便来述说 大师高耸的证量,于是当时安葬的时候就独缺了碑铭,就是这个道理。 大师所撰写的《成唯识论》为中国大乘佛法开拓了非常稳固的根基,使得佛法实证有了依归,这部钜论同时和 大师所译的七十三部经论,共同护持了亲证第八识为开悟标的的南方禅宗,禅宗因此而获得教理的广大支持,才可能一花开五叶,成就此后中国千年岁月的文化盛世。

当年在译场受到 大师指导而开悟明心的助译僧们,受到 大师的精神感召,继续投生中国,接续禅宗法脉,才有后代禅宗众多开悟的祖师出现,而 玄奘大师后身,也继续教导后世弟子眼见佛性以及禅门差别智,禅宗因而有一千七百多则公案流传于世,利益后代学人。

玄奘大师在佛法修证上不可思议的高度和译经的丰功伟业,是中国历代高僧所难以企及的,他毕生以绍隆佛法文化为职志,穷尽后半生之力而尽瘁于译场。 玄奘大师矗立的“真唯识量”八识正理,令中国禅宗后来得以大兴。 玄奘大师及其门徒继续受生于中国,代代传承禅宗法脉,例如中土的 沩山灵佑, 克勤圆悟, 大慧宗杲,以及投生到藏地弘扬他空见的 笃补巴, 多罗那他,和许多的禅宗祖师们,都对大乘佛法展现了承先启后的影响,成就了中国千年的文化盛世。 克勤圆悟禅师更是 舍利弗尊者再来示现,可见中国真是一个净土。相较之下,印度如今已无佛法,只有达兰萨拉仍存在谭崔化的假冒佛法,令人慨叹。

玄奘大师一生对中国文化有极大的贡献,除了楷定了 如来宣演的八识正理,奠定中国大乘佛法文化的根基,其所撰写及翻译的经论更支持了流传千年的中国禅宗,使得代代绵传不辍,利益后代学人无数。 玄奘大师圣者的风范万古流芳,典型长留世间。

译文超胜盖群贤 法义齐备中土现

为法灭身任圣道 尽瘁译场一完人

千古一论成唯识 楷定如来正法轮

明心弟子齐感召 偕入禅门定宗旨

一花五叶自然开 师徒再会写青史

虚空无穷愿无尽 同入恒沙觉有情


浏览量 959次

目录《玄奘文化千年路》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