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

第132集

解脱三三昧(上)

由 正子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弘法节目,目前导读的主题,是以 萧平实导师著作《法华经讲义》为蓝本,本单元进入〈信解品 第4〉。

我们接续上一集所说,既然大迦叶阿罗汉,都会说出第二转法轮显说的般若句子:【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妙法莲华经》卷2)显然这是依不生不灭法如来藏的角度,来看待一切如来藏所生的生灭法;既然阿罗汉在经论里面都有这么说,就表示大阿罗汉们都是不否定第八识的存在。假使有人宣称他有证果,或者成为阿罗汉了,结果他竟然还在否定第八识,不懂第八识的内容,我们就知道此人根本啥都不是,只是一个不懂真实佛理的众生。这是最基本、也很容易判断的事实,因为当佛教徒,还否定第八识的时候,意思代表着这个人没有修行,无法真的断我见。

因为依据 佛陀以及菩萨圣教量说,入无余涅槃时,是要灭掉十八界全部,他自然会想:“无余涅槃是断灭空。”变成一无所有,这时候要他把识阴否定掉就不可能了,因为他必然会恐惧,产生“因内有恐怖”的心念;“因内有恐怖”的人,一定害怕入无余涅槃时需要灭尽十八界全部的圣教量教导,怕成为断灭空,就一定会想要留着有一些东西——细意识不灭,不敢灭掉五阴中的识阴,于是也成为“因外有恐怖”的凡夫众生,永远都无法证得声闻果。所以,如果有谁自称证果,证阿罗汉,或自称证三果、初果,结果他却是在否定根本所依的第八识,我们就知道他一定是个说大话的凡夫众生。

或许也有人会说:“我不害人,做人尽本分就好,为什么需要学佛?”听起来也对,而且学佛还说要“除粪”,要持戒,把我们讲得这么不堪。让我们再举示经典中 佛陀教导的例子,如果不害人,我们只做好人好事,在无量生命流转生死中,比对于能够懂得归依三宝的比丘众、佛弟子们,具有到彼岸的智慧与心量有何差异?

在《六度集经》中,记载着佛陀时代,印度国内有好人家奉请 佛陀以及数千比丘到家中,恭敬供养上好饮食、卧具满七日。当时外面下着大雪,行人绝迹。佛陀指示阿难尊者:“告诉全体沙门,我们现在都返回精舍去。”阿难尊者禀白 佛世尊:“这家主人态度恭敬肃穆,并没有显示不供养的意思啊!世尊却说要返回精舍?况且外面正下着大雪,出门回精舍去,实在让大众无处可以托钵呢。”世尊告知阿难尊者:“这主人的心意已经终了,不会再布施供养比丘众了。”于是,佛陀就带领全体沙门,庠序回返精舍。

第二天,世尊告知阿难尊者:“你再去那位主人那儿托钵看看。”阿难尊者依着 佛陀指示,去造访那位主人家。那家的守门人,再见到阿难尊者竟然都不理睬了,形同陌路。于是阿难尊者返回精舍,稽首长跪,如实向 世尊禀白发生的情形,阿难尊者还好奇地询问 佛陀原因:“他们恭敬供养之心,怎么会如此短暂就消失殆尽呢?”佛陀因此向阿难尊者解说这位主人家与 佛陀的过去因缘。在久远劫之前,当 世尊还是一位菩萨,于山林之中清净修行,时时都怀着慈心,悲愍众生长苦轮转于三界,菩萨立志要拯救众生。有一次,修行人衣服里有虱子,感觉身子发痒,修行心念受到干扰,于是探手往身内抓到虱子。看着小虱子,修行人心中不忍,旁边正好有兽骨,就缓缓将虱子放置于枯骨中;这虱子在枯骨中得到七日之食,最后才死亡。这样子,经历辗转生死,菩萨修得成佛,广行弘法、教化众生,就是今日的 释迦如来。

世尊开示阿难尊者,当初 佛世尊以慈心救济虱子微薄的生命,以枯骨布施,让虱子得以存活七天。想想看,对于宿世曾经救命的恩人,报恩之心,仅仅以上好食品供养满七日,就不愿再多作供养;有这样心胸的人,又如何能期待他愿意再向其他沙门众作供养?以此而观,凡夫有情与持戒修行之三宝僧众的心量,差异极大,让我们探讨其原因。

请恭读《六度集经》经文中 佛陀开示:【持戒清净无欲高行,内端己心,表以慈化,恭惠高行比丘一人,踰施凡庶累劫尽情也。所以然者?比丘拥怀佛经,有戒、有定、有慧、解脱、度知见种,以斯五德慈导众生,令远三界万苦之祸矣。】(《六度集经》卷3)经文中开示,归命三宝又持戒清净,依教导修行的比丘,心心念念都是依止于 佛陀教导有关解脱、解脱知见,精进修行,循序舍离三界五欲贪著,以免除沉沦生死;比丘们能够以法安住其心,于内自求端正己心,行谊高洁,显现于外,再以慈心化导众生。比丘僧以己利利人的胸怀,依佛戒、禅定、智慧,自身有能力得解脱,再以解脱知见慈心广度众生。比丘僧能以这五种佛法的智慧功德,逐渐引导众生,使令远离轮回三界种种万苦的祸害。

以此而观,若能供养一位内心拥怀佛法、且高洁修行的比丘,对有情生命的利益与价值,远远超过累劫供养无量无数的凡夫庶民啊!因为凡夫有情心量的层面,都很短暂肤浅,都只活在眼前生死五欲之中,世世随着业力牵引而流转,不懂得能够超越生死的解脱智慧,自救都没有能力,哪能够度化利益无量的大众呢?可见,我们每一期短暂的生命,若能有真实佛法的滋润,世世提升修行道业,纵使会遭逢生活中的逆境、不如意,也能够懂得于三界生死中随缘化作佛事,也是值得。

如同之前所说,世尊依着弟子们心性逐渐增广,堪任修习大乘经典才开始宣说佛法大义——常、乐、我、净的宗旨。然而,由于往昔劫熏习佛法的时程不同,难免听闻者会有疑义,因为佛陀时代,外道们也说有一常不坏灭而住于身中的“我”,种类繁多;所以 世尊于初转法轮时,建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广破常见外道,一切外道所说之“我”,全都落入生灭变异的蕴界处之中,没有任何解脱三界的功德。世尊破尽外道之后,于第二转法轮广说般若,说众生身中之如来藏空性心不生不灭;乍听之下,岂不是等同于外道想象所说的不生灭的“我”吗?如来在经典中,早就预说一般众生的心想疑惑了。

让我们再分享《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世尊开示:【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佛陀开宗明义指出,世尊所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所说之“我”。这如来藏有时又称为空、无相、无愿,都是在形容其体性特质。空、无相、无愿就是解脱三昧,这解脱三昧又可分两个层次来说,其一是蕴处界法的空、无相、无愿三昧,以及另一个如来藏法的空、无相、无愿三昧。蕴处界的法,是声闻修行者所观察的目标,五阴无常终归于空,十八界无常也终归于空,六入也无常空;因为空,所以无相,既然无相,也就不会再有愿求,所以心能止息。心能止息的缘故,舍寿之后不再起后有之心,于是无我;无我的缘故,不再有“我”受生,这就是解脱,声闻乘所说之解脱三昧。

而大乘菩萨法所说之第八识——如来宝藏识,依于祂的体性本质而说空性,祂没有三界的形体,故称为空;由于空的缘故,就没有相貌。当我们意识心证知此空性的缘故,确认意识自己的无常空,以及借缘而生起的种种法,都是因缘而起,所以是缘起性空;也能确认藏识空性之本无所得,于是其意根就心无愿求,得以证解脱。然而,能够从大乘以及声闻两方面如此理解之后,可以得知,声闻法的三三昧仅仅只是表相,得依大乘如来藏之三三昧为根本依止。依于如来藏之双具空性与有性,而有三三昧可说;以其常住法界而永不断坏的缘故,所以方便说之为“我”,如此之理才是究竟了义佛法。

经中又说,如来藏有时又说为如、实际、法身等各种不同名称,都是指真如第八识;世、出世间一切法皆依真如立名,辗转从真如出生的缘故,无有一法不以真如为最终的所依。所以真如是一切法的本源、一切法的法性、一切法的实际;所以第八识就是一切法出生的根本,所以又称为法身。

我们说明到此,下一集再继续和大家分享。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康泰、福慧增长!

阿弥陀佛!


浏览量 196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

上一集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