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

第62集

修学安忍方便

由 正国老师开示




上一集下一集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节目。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修学安忍方便”的相关法义,忍辱度属于六度中的第三度,对于以救护众生、弘扬正法为大愿的菩萨来说尤其重要,无论是在众生忍与法忍方面都是菩萨所应修学的。而安忍作得好,也才可以谈得上真正的精进,所以在六度的修学,忍辱度可以说是居于承先启后的重要位置。

我们先来看在《法华经讲义》第十辑中,平实导师的开示:【菩萨将来是要成为栋梁的,要养成作大树来用的,所以有时就来折磨一下,有时候为你灌溉,也就是褒奖一下,有时候拉拔一下,但还是要常常用猛风帮你吹一吹。那么只要能够熬得过去,就能够继续成长,成长为大树了,正法就能久住。】(《法华经讲义》第十辑,正智出版社,页20。)这里的开示主要是在说明菩萨在修学的过程中,应当要能安忍于各种境界,能够在各种境界中观察心行的变化,因为有正知见及智慧的关系,便能逐渐转变及安忍于种种境界。在五浊恶世正是有许多因缘,能让菩萨的许多种子现行而有利于观行验证各种法义与修除性障,所以如果有猛风逆境,就是磨练及设法突破而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而实际上,菩萨生生世世利乐众生广结善缘,通常有许多道友相伴,而且也会一起追随真善知识,因此在菩萨道上不会孤单;所以除了会接受许多折磨考验之外,也会有善知识及善友给予指导、灌溉与鼓励;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有善法滋润,一方面有境界考验,将来就可以很快从小树长成大树,而可以荷担正法之弘传。所以 平实导师开示说:“成长为大树了,正法就能久住。”因此菩萨是愿意、也应该接受种种磨练,所以说菩萨是“火中出红莲”。

另外,在《法华经讲义》第十辑中,平实导师也有一段很重要的相关开示:【他的根性是将来可以成为栋梁的,……虽然他现在也许造恶多端,……但你应该要鞭策他,要指出他的错误,不能一味地姑息,……。】(《法华经讲义》第十辑,正智出版社,页25。)因为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不愿意指出别人的法义错误,所以造成这些错误者无法及时改正,乃至误导更多的人;平实导师继续开示说:【邪见与恶业将会越造越深重,他们所累积的那一些恶法种子,也会越来越坚固而不能毁坏。】(《法华经讲义》第十辑,正智出版社,页25。)也就是说,有些人可能是因为某些因缘修学错误的法义而落入邪见,我们应当要指出他们的错误,以便救护他们离开邪见,不可以有乡愿或以姑息的态度面对;这样时间越久,他们的障碍便会越重,将来会越来越难救护,因为他们不晓得有错误,就会继续传播错误的法,以为是在护持正法而努力去做。

上述 平实导师的开示,也强调有些人实际上是有菩萨性,或往世也是修行人,虽然因为某些因缘现在还落入邪见之中,然而只是因为他尚未接触正法,一旦有人指引他修学正法,他的知见就可以获得导正,而后来也可以成为正法中的栋梁之才。所以救护众生之破邪显正确实是需要的,被指出错误的众生也许会痛苦一阵子,但终究会知道自己的错误,因此就有机会修学正法,成为真正的菩萨乃至正法的栋梁之才。

所以菩萨自己要安忍于种种考验与批评,如果能够这样,对自己一定是有大利益的;而菩萨面对众生的错误,也要以方便善巧来导正他,这样才能真正利益对方。在《法华经讲义》第十辑中,平实导师也开示:【所以,怎么样吹大风?什么时候该吹?要吹什么方向?你如果要当菩萨,就得要有这个认知。】(《法华经讲义》第十辑,正智出版社,页32。)也就是对于落入邪见或造恶业的众生,我们一定要加以救护,但是得观察时节因缘、大环境,以及对象的不同及与自己的关系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有些人可能需要采用四摄法的方式,慢慢予以摄受导正,并且安置于善净法之中。

有关修学忍辱度,在《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1中开示:【知心尽相于诸尘中而无所伤,是羼提波罗蜜。】这里的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波罗蜜,也就是说,菩萨要学习观察诸法的本质,及在各种六尘境界中都能安忍而不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修学忍辱度。当然,要做到“于诸尘中而无所伤”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菩萨除了观五阴无我与无我所之外,也可以配合“内六尘或内相分”的法义来作观行,这样就能产生较强的转化力量。首先,观察自己的五阴都是刹那生灭变异,依因缘而由如来藏出生,非有真实不坏的体性,故非真实我。因为一直在变异,上一刹那的五阴与下一刹那的五阴已经不一样了,因此也无法确认哪一个时间点的五阴是我;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五阴一直在变化,五阴中也找不到任何一阴可以维持不变而从上一刹那延续到下一刹那;也就是五阴中全体都是刹那变异,没有不变的主体部分存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便可以确认五阴非真实我。

既然五阴非我,那我所就更虚妄了。如果把我所分成“内我所心所法”与“外我所”,六识心王都是虚妄了,那六识心王之心所法更是虚妄。另一方面,外我所“财、色、名、食、睡”等外法,更不可能是真实不坏的我。而如果针对六尘境界来说,可以利用一个非常重要的法义配合观行,也就是六识所了别的六尘实际上是内六尘,或称为内相分,意识一直以来都以为自己所了别的是外六尘,而实际上却是了别自心所现的内六尘相分,所以说,六识其实是虚妄分别。既然六识所了别的都是自心所现的内相分,而非自己以为“是在了别外六尘”,那对六尘境就不应当执著,而是应该“于诸尘中而无所伤”。所以配合八识论,对于种种法相的观察,对于修忍辱度是绝对需要的。以上大略说明可以先观察五阴无我、无我所,以及配合内相分的道理,来更进一步让修学者远离六尘之执著。因此,依这样的智慧思惟与观察,在修学忍辱度上面就有方便善巧,而不是压抑式的强迫自己忍耐。

看起来经由这样的分析,似乎应当就可以把忍辱度作得很好,其实不然,因为还有意根的部分要对治,意识经由道理上的思惟或观察接受了,还是没有决定性,因为意识只是意根的工具,所以意识虽然知道,不一定作得到。需知意根的体性与意识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意根的根本烦恼是属于俱生性质,而不是分别所引起的烦恼,因此是属于“修所断”;所以在对治意根烦恼的时候,需要意识数数重复观行,而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在降伏自己的心性。所以,必须在歷缘对境当中,不断地对治与一分分转变意根的执著性,这样忍辱度才能逐渐成就,因为意根才是最后思量决定者。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知道为何八识论这么重要,如果忽略了第七识与第八识,那不仅在法义上会产生全面性的问题或错误,连修行或伏除性障等都很难成就,这些在现今修学者身上是很容易发现的。上述大略简单说明五阴无我、无我所与内相分的道理,作为修学安忍的参考,详细的解说,建议诸位观众可以参考 平实导师的法宝书籍中详细的开示,或者参考本弘法视频中诸位老师的相关解说。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在《优婆塞戒经》卷7中的开示:【若欲修忍,是人应当先破憍慢、瞋心、痴心,不观我及我所相、种性常相。若人能作如是等观,当知是人能修忍辱,如是修已心得欢喜。】这一段是从排除修学忍辱度的障碍方面来说,也是非常胜妙且珍贵的开示,基本上也是修忍辱度时,重要的方便善巧。这段开示主要的内容是说:要去对治“憍慢、瞋心、痴心”,这些实际上都是属于烦恼与随烦恼心所法;对于过去自己种种的盛事自以为很了不起,一有机会就喜欢拿出来炫耀,这样就与“憍”相应,这是执著过去自己的经历,喜欢拿已经过去的事来跟现在比较,而无法安忍于现境。另外,如果常自我高举,轻视对方,则与“慢”相应,所以常自以为是,不易接受现境或别人的意见,所以难以安忍。

接下来,对于不喜欢的逆境无法安住,易与人起争执,乃至因而伤害众生,此则与“瞋”相应;因此起瞋者身心常不安隐,心行远离安忍,也明显违背菩萨的慈悲心。另外,这里我们也可以稍微留意,如果某人有瞋与慢,同时也有恶见,那就会很麻烦;因为有慢心,所以很难接受善知识的说法或指正,而加上瞋心的存在,就可能因为事相上的小事而引发他去评论善知识的正确法义,这样对自己的法身慧命就很危险。所以这也可以证明《菩萨优婆塞戒经》开示的法义,因为这样有错误知见而又与瞋、慢相应的人,他会因为某些境界现前而一直想要评论善知识,一直想要寻觅善知识的过失,那这样的人要修学安忍便是非常困难了。

这几个心所法,很明显对于五阴我与我所诸法产生执著,不知我与我所都是如来藏依因缘而出生,因此他无法安忍于诸法平等,故对于修学安忍产生障碍。而上述经文中所开示的“不观我及我所相、种性常相”,主要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无我及无我所;因为五阴我与我所都是刹那生灭变异,而修学者之种性也会随着修学而产生转变,这些都不是常住不变之法,所以这样的观察对于修学安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想修学正法,或者修学有障碍,或以错误的知见修学,那就一直会与“痴”相应,修安忍度的时候就很难进步与深入,而且也没有方便善巧。所以这也是我们自己可以常常反观的,如果忍辱度修学一直都没有进展,问题可能是出现在这些地方,也就是“憍慢、瞋心、痴心”与“我及我所相、种性常相”。所以,从这里也可以发现 世尊所开示之法宝的珍贵之处,因为这里已经把方法告诉我们,自己不必再盲目摸索,修学的速度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安忍的功德其实很大,我们来看一段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6中的开示,大家就可以很清楚了:【譬如有人为刺刺脚,欲以诸皮遍覆大地,于上游行免有忧患。……智者诃云:“咄哉愚人!不应如是。但以少皮用充革屣,足得行李不被损伤,何用多皮覆于大地?”】意思就是说,为避免走路时脚被路上的尖锐物刺到,只要穿鞋子即可解决,而不需要求把所有的路面都铺上一层皮或地毯。这就是在说明有些人不能安忍,总是认为自己的痛苦或障碍都是别人引起的、都是别人的问题,因此很难与别人共事,一天到晚跟别人都会有摩擦或争执,常常引发自他的烦恼;其实这样,他本身也是很辛苦,因为到处都与人冲突,或者时常处于身心躁动不安的烦恼之中。而相对的,如果可以改变自己,把自己的问题与执著处里掉,那他到哪边都能摄心安忍,也能在多方面来摄受众生,这就是安忍为何功德很大的原因。而能够安忍,除了可以避免与众生起冲突及伤害众生之外,安忍本身也是精进的基础;能安忍就会令精进更加得力,能引发更广大的福德与智慧,所以在六度中特别要施设安忍这一度。

接下来,我们再来补充一下属于法上的忍,这主要包括对于五阴无我、无我所的忍,以及对于实相心第八识的忍。忍就是接受、忍可的意思,实际上在佛法中强调的是“忍可”的忍,而不是在“强忍”。对于五阴无我、无我所,虽然在理上不难明了,但是因为多数众生长时以意识心为我,那要他接受意识不是真实我,是需要一段时间,需要在各种面向上作深入观行验证以及配合定力,就可以在深心中接受而得忍。另一方面,对于第八识这个真我也要如实接受,因为第八识不缘六尘境界,也不与苦乐受相应、不会反观自己、没有五别境心所法,与自己以前习以为我的意识心有极大的差异,因此要能接受第八识真我,也确实不容易的;所以需要努力在定慧上深入,如此才可以心得决定而得真实转依。而另一方面,除了面对众生的安忍,菩萨在各种法上的深入,也要能不畏诸苦而能精进修学,这也是一种安忍。

这个部分其实在修学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无论是断我见或证悟实相,其实都是与一般众生所知之世间法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除了了解足够的正确知见外,就是要配合深入的思惟观察,才能确实心得决定与接受,如此身口意行才会跟着转变,因此才会有相对应的解脱受用与智慧的出生。而在这个过程其实是很苦的,一方面要与善知识相应也不容易,另一方面也要安忍于修学过程的艰苦,以及需要克服种种的障碍,所以这些都需要能安忍,才能有所成就。从另一方面来说,见道或修学甚深的法义,本身就是极为殊胜的目标,超越一切世间法,所以当然值得努力付出,而且也是利乐众生之所需;所以深入了解这些道理之后,顶多只是身苦,而内心却是法喜充满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众生或环境给予的种种苦,大多是在世间法上面,而菩萨已经在修学了义究竟正法,就不应当在世间法上面与众生争名夺利;所以从这个方向来说,菩萨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辛苦。了解这些之后,修学忍辱度就会有方便善巧,也能衍生出大功德。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来作几个简单的结论:第一点,菩萨要从小树长成大树,就应当能忍受大风的吹袭,在大风中能不受影响,所以菩萨必须接受种种的磨练与挑战,才能快速成长乃至成为栋梁。第二点,面对堕入邪见与造作恶业之众生,应当生起怜愍心,也需要观察因缘,以各种方便善巧救护之。第三点,“憍慢、瞋心、痴心”是修学忍辱的障碍,应当设法对治及分分修除之。第四点,菩萨修忍要有方便善巧,对于种种法及境界,能够以智慧观察而了解其本质,并远离对它们的执著,这样才能成就真正的安忍,而非强迫性的忍耐。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讲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


浏览量 66次

目录《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

上一集下一集